新聞動态 媒體關(guān)注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shū)”:一套古籍入門書(shū)的60年出版曆程

10月19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出版70年暨‘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shū)’出版·閱讀分享會”在京舉辦。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shū)”(後稱“讀書(shū)叢書(shū)”)是(shì)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閱讀古典文學的入門書(shū)和經典書(shū)系。“讀本叢書(shū)”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到漢代六朝的文賦、《史記》、樂府,再到唐詩宋詞,金元戲曲,明清散文,涵蓋了“一代之文學”的代表性作品。

“讀本叢書(shū)”以“典藏”的形式于2017年底重組再版,目前已推出三輯,已有36種詩選(名家選本若幹種,綜合選本若幹種),8種詞選(名家選本若幹種,綜合選本若幹種),另有“曆代文選”(自先秦至清代,分7冊,收錄文章840餘篇)。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套叢書(shū)的作者主要有三大群體:一部分來自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研究所成立于1952年底,彙聚了鄭振铎、何其芳、俞平伯、餘冠英、錢锺書(shū)等一批一流的學者;一部分來自國内高校的學者,如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遊國恩、浦江清、朱東潤等;當然也有人文社本社的古典文學編輯,人文社成立之初,即從全國範圍内調集專業學者組建古典文學編輯室,王利器、舒蕪、顧學颉、陳迩冬、周汝昌等就是(shì)這樣進入人文社工作的,他們都是(shì)當代著名的“學者型編輯”。他們不僅參與了“四大名著”等書(shū)的整理,同時也撰著了多種古典詩詞的選本。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叢書(shū)作者群有了新的變化,編輯退出作者隊伍,文學研究所和國内高校的學者成爲主體。如曹道衡是(shì)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專家,撰有《南北朝文學史》等;鄧紹基是(shì)金元文學研究專家,撰有《元代文學史》等;陳鐵民撰有《王維集校注》;蕭滌非是(shì)《杜甫全集校注》的主編;劉學锴、餘恕成合著《李商隐詩歌集解》,薛天緯是(shì)《李白全集編年注釋》的作者之一,并曾任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等等。

以王伯祥負責的《史記選》爲例。據王伯祥日記,他被鄭振铎邀請加入文學研究所,第一項工作就是(shì)編選《史記選》。1952年12月12日,王伯祥接到北大校長馬寅初頒發的聘書(shū),正式成爲研究所成員(yuán)。15日就開始工作,他的工作計劃是(shì),先将《史記》圈點一遍,然後用重要的版本做校勘,最後再做注釋。後來又(yòu)做了一些調整,校完本紀之部後,開始做選篇校釋。1953年9月初拟寫作内容,請所内同仁提意見(jiàn),1954年1月4日,研究所印出《孫武吳起列傳》征求意見(jiàn)稿。一年以後,1955年5月10日,“《史記》選本校釋全部粗畢,隻待撰序言及重加修正矣”。1956年1月25日,“人民文學出版社王利器來訪,商改《史記選》注文數十處。因與對坐,逐條修改,抵午方畢”。1957年4月,《史記選》正式出版。全書(shū)選文20篇,校釋合計5382條,共41.1萬字。

王伯祥編寫校對這本書(shū)差不多用了4年半的時間。一般而言,對文史學者來說, 45歲至70歲左右是(shì)最寶貴的時段,此時他們既年富力強,又(yòu)學問積累成熟,二者疊合,最能出産精品。王先生做《史記選》在62-67歲,他的學術積累都融在這本書(shū)中。

戴鴻森上世紀50年代,曾在人文社的校對科任校對,自學成才,後任古典文學編輯,并曾先後标點整理有《金瓶梅詞話(huà)》《老殘遊記》《薑齋詩話(huà)箋注》等。他曾自述工作态度:

我審稿隻知(zhī)出呆氣力,講老實話(huà),不看人眼色,不管來頭大小(xiǎo),自信從不在稿件的輕重取舍的表态中夾雜(zá)“禮尚往來”的個人“羔雁”(禮物)成分。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标準上,在基本學術質量方面,我力求嚴格一點。凡曲解文義,引據失實,文理欠通,邏輯不順,以至錯字破體,标點失讀等,我都盡力而爲,不輕放(fàng)過。(戴先生1983年《業務自傳》)

而在不斷的重印和出版中,這些作品也會不斷作出調整,以錢锺書(shū)《宋詩選注》爲例。該書(shū)1958年出版,1964年修訂,1978年再次修訂,到1988年,已經是(shì)第六次修訂,1992年又(yòu)做了第七次修訂。錢锺書(shū)1998年去(qù)世,2005年楊绛又(yòu)特地發來若幹訂正的信息。

研讨會上,學者們也對這套叢書(shū)談了自己的看法。

中華書(shū)局總編輯周絢隆談及,自己曾在人文社工作二十三年,對“讀本叢書(shū)”非常熟悉,對它的開拓發展投入過很大的精力,他從出版史、作者、編輯三個方面加以介紹。他說,這套書(shū)陸續出版的過程中,品種不斷豐富,選本不斷更新,内容不斷打磨。這套書(shū)的作者都是(shì)當時的學問大家,投注了自己全部的學術積累,對字詞句的注釋,不但(dàn)清楚準确,而且滲透着對文學的把控和理解。當時這套書(shū)的編輯既是(shì)責任編輯,也是(shì)一些選本的作者,學識淵博。這些編輯放(fàng)下(xià)自己的專業研究,用自己的所學幫助作者不斷豐富、加工、修改稿件,這個傳統人民文學出版社一直延續到現(xiàn)在。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趙敏俐談及,自己在大學教書(shū)數十年,越來越感到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來自兩個方面:一是(shì)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但(dàn)是(shì)到現(xiàn)在,社會大衆對古籍的了解還是(shì)遠遠不夠,需要做一些普及的工作;二是(shì)這個普及工作要做好,實際上非常難。

北京大學教授錢志熙認爲,注解質量要高,解說不僅要文理貫通,準确恰當,還要曲盡文心,時有妙評,更高的要求是(shì)突出某代詩詞文章的特點,突出選家的個性和獨特的眼光。選目要突出個性,首先要求選家必須熟讀作家的全部作品,而且要有他自己的眼光,這樣才可能選出比較有個性或者有新意的篇目,這些新篇目也會使真正好的詩浮現(xiàn),經典可能也會慢(màn)慢(màn)變化。

活動現(xiàn)場,人文社也展示了“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shū)”部分圖書(shū)的珍貴版本與出版史料。其中有《宋詩選注》重要版本及錢锺書(shū)先生批注本;《杜甫詩選》各時期重要版本,部分作者、編輯重要手稿、信劄、檔案資料;《史記選》重要版本及相(xiàng)關(guān)資料,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古典文學出版規劃,等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聞
聯系我們技術支持友(yǒu)情鏈接站點地圖免責條款
主辦單位:中航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網站開發維護: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中航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2015,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