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媒體關(guān)注

《南史》修訂本出版經曆了什麽?

專訪點校本《南史》修訂主持人張金龍

MAIN1701819785901XWG1C76NSG

中華書(shū)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的最新整理成果——《南史》修訂本近日在京正式出版。《南史》修訂本是(shì)中華書(shū)局推出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的第13種,也是(shì)“南朝五史”修訂本系列的收官之作。

日前,記者專訪了《南史》修訂主持人、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張金龍。他介紹,本次修訂工作于2007年啓動,在中華書(shū)局1975年點校本《南史》基礎上進行,沿用百衲本爲底本,廣泛收集并充分參考清代以降尤其是(shì)點校本《南史》出版以來學術界的校勘與研究成果,對原點校本進行修訂和完善,“力求整理出一個校勘精良、标點合理,既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南史》原貌又(yòu)便于讀者使用的錯訛較少的新的文本”。

通貫宋齊梁陳四代正史,原點校本基礎上全新升級

《南史》是(shì)唐朝李延壽撰寫的紀傳體史書(shū),全書(shū)八十卷,分爲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通貫記載了南朝宋、齊、梁、陳(420-589)四個政權共170年的曆史。《南史》原點校本由山東大學盧振華先生點校,王仲荦先生複閱,于1975年6月出版。

“原點校本出版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時間了,随着時代發展和學術進步,無論曆史文獻方面還是(shì)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都有了突飛猛進,應該做一個比較徹底的修訂,因此我們将現(xiàn)存具有代表性的《南史》版本都納入到校勘範圍之内,再從‘源’和‘流’兩方面把相(xiàng)關(guān)文獻納入他校範圍。”張金龍介紹。

《南史》修訂以版本對校爲基礎,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據理推斷”的理校。此次修訂,仍以商務印書(shū)館影印百衲本爲底本。在版本對校上,不僅沿用了原點校本利用過的中國國家圖書(shū)館藏南宋中期建刊本殘卷,同時還搜求到同一版本的卷七〇殘本(收藏于遼甯省圖書(shū)館),在宋刻本中還對勘了時代更早的南宋早期浙刊本殘卷四卷。此外,這次修訂特别通校了今暫存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兩部元刻大德早印本,還通校了曆史上流傳較廣的武英殿本,參校了南京、北京國子監本和汲古閣本。

“《南史》主要由《宋書(shū)》《南齊書(shū)》《梁書(shū)》《陳書(shū)》四部正史删削而來,叙事更爲簡潔,更便于閱讀者把握南朝曆史的整體脈絡。在修訂中,無論是(shì)本校還是(shì)他校,我們都需要進行仔細對讀核校。《南史》一共120萬字,但(dàn)是(shì)對校的版本情況不同,有的卷需要對校十個本子,因此整體對校一遍就是(shì)一千萬字,我們一共通校了五遍,體量就很大了,這是(shì)一個基礎工作。”張金龍介紹,在與南朝四史對校時,需要特别注意辨别哪些是(shì)《南史》原本的錯誤、哪些是(shì)版本流傳所緻錯訛,以免出現(xiàn)校改過度的情況。

經過修訂,《南史》校勘記總數從原點校本的1957條增加到2903條。其中删去(qù)舊(jiù)校333餘條,新增校勘記1200餘條。在保留的原校勘記中,有1250多條根據新的情況重新作了補充、修訂和完善。“我們在做删除決定時十分慎重,要經過多方的求證,有充分的證據,按照這次新的修訂标準和原則進行删除。”張金龍說。

《南史》既有“源”又(yòu)有“流”,要以竭澤而漁的辦法廣泛比較

《南史》點校本修訂工作前後延續十餘年之久,回顧整個修訂過程,張金龍坦言“每個環節都不容易,而工作量之大也是(shì)遠超當初想象。”

“本次修訂在吸收以往他校成果的同時,還把以往所未曾利用的不少文獻也納入他校範圍。”張金龍介紹,與南朝四史隻有“流”而沒有“源”不同,《南史》是(shì)既有“源”又(yòu)有“流”。“源”是(shì)指史料來源,“流”是(shì)指後世的引用、版本流傳。因此,此次修訂同時兼顧“源”“流”兩方面,以竭澤而漁的辦法進行廣泛比較,力求使問題點或校勘點不緻遺漏。

張金龍介紹,《南史》在成書(shū)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裏廣爲流傳,成爲後世讀書(shū)人了解南朝曆史的最主要來源,在類書(shū)等各類書(shū)籍編撰中常常被摘抄引用。因此,對各種不同文獻所引用的《南史》進行對校,意味着可能是(shì)對多種不同的宋元版本的相(xiàng)關(guān)内容的校勘。“即便是(shì)經過改編的文獻,也有其校勘價值,如《資治通鑒》的編撰,南朝部分必定參考了包括《宋書(shū)》《南齊書(shū)》《梁書(shū)》《陳書(shū)》四書(shū)和《南史》在内的北宋寫本,因而在《南史》的校勘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此次《南史》的修訂十分重視對唐代以來特别是(shì)宋元文獻的參校。”

從《南史》史“源”角度來看,修訂本校勘記比原點校本校勘記征引《宋書(shū)》《南齊書(shū)》《梁書(shū)》《陳書(shū)》分别多了507、207、423、179次;從他書(shū)引《南史》角度來看,修訂本校勘記征引文獻99種,比原點校本校勘記所引68種多出31種,算上修訂長編所征引的文獻,則修訂本所利用的文獻超出原點校本一半左右。

除了版本校和文獻他校的依據,修訂中對于許多異體字、通假字、避諱字等的考證過程也十分複雜(zá),需要根據南朝曆史、時代因素進行整體判斷。

“比如在考慮異體字、通假字的使用時,不能說先秦或漢代可以通假,就必定意味着南朝或唐代也能通假。還有一些情況,我們要判斷究竟是(shì)李延壽在修撰《南史》的時候搞錯了,還是(shì)避諱字。比如李淵的祖父是(shì)李虎,唐代就不能用‘虎’字,南朝有個神虎門,在《南史》中就改成了神獸門,在人名裏虎字不能改成獸,就改爲了‘彪’字或别的形似、意思相(xiàng)近的字,這都需要我們去(qù)辨别。”張金龍介紹,“這些判斷都基于我們對文獻整理工作的新的認知(zhī),以及對南朝曆史的整體把握,沒有這個條件,這些查證出來的東西都不好判斷,這涉及理校的問題,本校和他校的最後決斷也體現(xiàn)在這當中。”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計劃2027年全部完成出版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shì)上世紀50至70年代,在毛澤東主席的指示下(xià),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xià),由中華書(shū)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曆時20年完成的新中國規模最大、影響最爲深遠的古籍整理出版項目。

随着時代的發展、學術的進步,點校本出版幾十年後留下(xià)的缺憾需要彌補。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修訂工程給予了高度重視與支持,2007年,中華書(shū)局組織來自全國的一流文獻學家、曆史學家,開啓修訂工作。

截至目前,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共出書(shū)13種,分别爲《史記》《舊(jiù)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魏書(shū)》《南齊書(shū)》《宋書(shū)》《隋書(shū)》《金史》《梁書(shū)》《陳書(shū)》《周書(shū)》《南史》,通過修訂工程,最新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得以呈現(xiàn),該工程也成爲了新時代對基本古籍深度整理的典範。

中華書(shū)局介紹,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本計劃于2027年全部完成出版。

責任編輯:戴佳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聞
聯系我們技術支持友(yǒu)情鏈接站點地圖免責條款
主辦單位:中航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網站開發維護: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中航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2015,All Rights Reserved